人与人的区别是:有人能见到明天的太阳,有人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我见证的生死之境很多。生命脆弱到令人无法想象。你可以淡然看待109岁老人离去,却无法接受27岁的小伙子撒手人寰。
凌晨6点,城市从安静中正在苏醒过来,120调度员急促的电话打进来,“青年人,心跳停了,家里人在做心肺复苏,速度要快!”
一夜没合眼的值班医生,满脸倦容,冲上急救车,目的地是一个小巷子深处,下了急救车要走不短的距离。
一座老楼房,在阁楼上,一位父亲在奋力的实施心肺复苏,患者是一位瘦瘦的小伙子,面无血色,毫无生气。
医生接手继续施救,心电监护提示直线,没有除颤机会,医生的心凉了半截,现场给予静脉通道推注药物,气管插管,15分钟后,仍无复苏迹象。
家属强烈希望转运回医院。
在不间断施救下,转运回医院,呼吸机、胸外按压机…….无论多先进的急救设备,也没能挽回年轻的生命。
临近下班,参与抢救的医生详细告诉我施救的过程,并将开具死亡证明书的任务交给接班的我。
这位父亲尚不显老,看起来精明能干,但此时已经难掩悲伤。哽咽着告诉我,“儿媳喊我的时候,说孩子突然喘不过气来。我过去看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行了。我叫媳妇马上打电话,我给他做按压和人工呼吸。结果还是不行。”
我问,“您学过心肺复苏吗?”
“没有学过。但是从电视上看过,我就照着样子做。”
“那您做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时候,按压多少次之后再吹气?人工呼吸吹气的时候,您捏他的鼻子了吗?”
广发债券“我不记得了,大概按压7-8次就去做人工呼吸。吹气的时候没有捏鼻子。”
我也不能说其他,只好说:您的急救意识很好,只是很遗憾,我们努力了却没能救回他。
这份死亡证明书,我写的很艰难,心情很沉重。
猝死,其特征就是突然发生,出乎意料之外,原因不明,快速进展到死亡。
猝死很难预测,但在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能及时高效施救,仍有存活机会。
而所谓高效施救,就是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目前在公共场所还是稀罕物。
我们只能依赖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为急救车的到来争取更多的机会,急救车上有除颤设备。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速度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让胸廓充分回弹,减少按压中断。成人标准按压与呼吸是30:2配合,即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交替进行。按压产生的血流能供给心脑重要脏器,争取复苏的机会。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你一定知道压水机,见下图
其实这跟心脏骤停时的胸外按压类似,持续而尽量减少中断的按压,才能产生较好的持续血流;而频繁中断的胸外按压,几乎没什么血流产生,是无效的。
更不要说,停下按压,去做人工呼吸,却不开放气道、不捏鼻子,这样的人工呼吸也是无效的。
不规范的心肺复苏,有样子却无作用,不能为医生争取抢救黄金时间,也就难以挽回患者生命。
心肺复苏,不只是看一看,还需要练一练,更需要定期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在某一个不可预知时刻,帮助你眼前的人重新见到明天的太阳。
靠谱急救,关注夜鹰号
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