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开幕。一行两会相关负责人在论坛上透露了重要信息。
梁涛表示,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业、保险业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后,行业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更稳健和持续发展的态势。
截至2022年6月末,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超29万亿,有效遏制了资金的脱实向虚,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提供了空间。
梁涛指出,近年来影子银行治理成效显著,但是部分产品结构复杂,杠杆水平高,隐藏的风险依然较大。一些银行对表内非标投资风险管理不到位,资产分类和拨备计提标准显著低于表内贷款,部分高杠杆企业借助非持牌机构登记发行所谓的融资计划获得资金,穿透后实质为企业的自融安排,隐蔽性强。一些机构可能借助不当的金融创新,衍生出影子银行的新变种,诱发影子银行风险反弹回潮,对此应保持必要的警惕。
此外,他还表示,要持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加强类信贷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持续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严禁多层嵌套、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伪金融创新等行为;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资管新规,按时完成银行理财、信托等存量个案资管业务整改,防止再次通过交叉性金融产品无序加杠杆。
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自2015年至今年6月末,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了16万亿元,增长近4倍。截至6月末,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万家,管理基金数量13万只,管理资产规模接近20万亿元,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总体看,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已经从一个“小众行业”发展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发展迈进。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同时,对于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方星海表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增长,为私募基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募资环节看,随着多元化资产配置的投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将为私募基金提供更多资金供给。
“新发展格局下,自主创新发展将为股权投资基金创造大量投资机会,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了多样化的赛道和投资策略选择。”方星海表示,我国拥有众多成长型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在光伏发电、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国际优势显著,已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投资目的地。
与此同时,他指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私募基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
一是行业准入门槛低,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化头部机构数量还偏少,专业化运作水平仍有待提高,一些影响较大的风险个案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二是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股权创投基金长期资金来源不足,资金募集出现了暂时性的困难。三是“投早投小投科技”效果虽逐步显现,但与境外成熟机构相比,能力仍有不足,头部机构投研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但其他大部分机构的投研能力还有待提升。
2021年以来,为明确金融支持高碳行业和项目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范围,避免金融机构“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人民银行加大了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制定力度。
王信表示,目前,我们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转型金融标准应与国家、地方、行业政策相协调,与国际通行标准兼容;与标准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应简便易行,不给市场主体造成过重负担等。
在具体标准制定方面,我们正在组织力量开展建筑建材、钢铁、煤电、农业等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条件成熟后将公开发布。相关标准的确立,有助于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工具,可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更多投资选择,综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除明确标准外,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全面、准确、及时的环境信息披露。近年来,全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快速推进,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发展战略并作出净零排放承诺,而科学开展碳核算、积极披露环境信息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二是绿色金融和ESG投资快速发展,投资者对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的需求大幅增加。三是国际组织和监管部门出台更多措施,要求金融机构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
“下一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和碳排放核算标准,研究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夯实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规范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王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