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记者王晶)6月23日,中宣部第十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证监会副主席李超用多组数字描述了十年来银行业、保险业所取得的成就。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肖远企说,过去十年,处理了一大批突出的风险点。突出风险点的传染性、外溢性明显收缩,稳妥化解、拆解了不法金融集团的风险,对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风险进行了处置和改革重组。据统计,十年间共恢复和处置了高风险中小机构600多家;处置了一大批债务金额比较大、涉及面广的大型企业的债务风险。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落地金额在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将近2万亿元。
肖远企同时表示,保险业整体上具有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在很多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保险业为超过33亿剂次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了保险保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了20多个高环境风险行业,科技保险有力支持了创新发展。
此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行政村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两个百分点,大中型银行也普遍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者其他专营机构。普惠金融服务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肖远企说。
肖远企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是344.8万亿元,2012年底是133.6万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保险业总资产从2012年底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4.9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在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中,肖远企介绍,我国有近150家银行上榜。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总资本从2012年底的9.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32.4万亿元,资本实力大大增强。
在金融结构不断优化方面,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需求的适应性大幅提高。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目前平均县域银行机构8.8家,保险机构15.8家,金融资源向县域和乡村配置的比例不断提高。金融集中与分散度更趋平衡,前五大银行金融资产占比38%。
“总体上,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在过去十年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肖远企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主要从四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二是继续深化银行保险机构改革,特别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城商行改革以及保险营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重点是进一步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内生的风险防控能力。四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做到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监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安排。
李超表示,这十年,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加,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同时,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进一步畅通,科创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债券市场成为非金融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领域已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近十年来,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据李超介绍,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10年前的23%,增长到目前的接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十年间,证券期货业经营机构总资产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8倍,目前为26万亿元,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从行业分布看,上市公司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市值超过千亿元的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完全空白,发展到现在46家,上市公司也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的动力源。从经营效益看,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比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营业收入、净利润总体保持比较高的增速,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达到了4.4万亿元,较之前三年增长接近50%。从治理效能情况看,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资本市场的痼疾通过集中整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十年,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坚持通过改革提升监管治理效能,健全市场内生稳定和外部约束机制,及时稳定市场预期,资本市场风险总体收敛、基本可控。近年来也经受住了各种国际国内超预期的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健康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李超说。